报告文学 相关文献 3636篇

  从叙述方式来看《包身工》的新闻性   

作为早期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的《包身工》,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联,深度反映了社会现实。把握其新闻性,对于更深层次地领会作品的内涵来说至关重要。它的新闻性不止体现在新闻事件的真实和报道的及时,还体现在其叙述方式上。单一的全知叙述视角体现了新闻采写的客观性。同时时间与逻辑交织的叙述结构... [详细]
《名作欣赏》2023年09期

  三次相遇——读么书仪的《寻常百姓家》   

<正>屠格涅夫在《三次相遇》中写道:翻山越岭,愿你欣然来到我的身边。不必为纷繁的尘事操心忧虑;独自来吧,途中时刻把我思念,好让我成为你一路的伴侣。对我来说,认识么书仪老师是生命中的一种奇遇。2009年,洪子诚先生应徐秀慧教授的邀请,到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这是洪先生第一次... [详细]
《名作欣赏》2023年07期

  个人记忆的伦理责任与精神脉搏——么书仪先生《寻常百姓家》研讨会纪要   

<正>2022年11月12日,“历史缝隙中的寻常百姓——么书仪《寻常百姓家》研讨会”在中间美术馆举办。本次研讨会以么书仪先生的回忆录《寻常百姓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为出发点,探讨了个人、家庭的微观叙事与当代中国的宏大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历史书写的责任、伦理与技艺等问题。 [详细]
《名作欣赏》2023年07期

  历史演变中的创造性书写——读邱华栋《北京传》   

<正>2020年12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邱华栋的非虚构文本《北京传》。在这之前,《芙蓉》杂志(2020年第3期、第4期)连载了这部长篇非虚构作品。2021年1月9日,由SKPRENDEZ-VOUS、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凤凰网文化、一点资讯联合主办的“如何为城市立传——邱华栋《北京传》新书发布会”在SKPREND... [详细]
《南方文坛》2023年02期

  用丰富的细节呈现逝去的人和事——《陶庵回想录》读后   

<正>陶亢德的《陶庵回想录》,最近由中华书局隆重推出,装帧讲究,纸面精装,封面设计朴素典雅。全书共579页,版式好,字号大,行距较宽,阅读起来很舒服。前面有12页彩图,很漂亮,《人间世》《论语》《宇宙风》等杂志的封面,还有人物照片,让我们恍然走入那个时代。尤其那封鲁迅给陶亢德的信,真是... [详细]
《名作欣赏》2023年04期

  新时代话语体式下的报告文学新收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评委对话   

<正>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评选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复杂的社会、自然、历史与人类的语境,作家们面对的是已经和正在发生着的巨大变化。报告文学作家们敏感地触摸和玩味着这个丰富而多向的现实,书写国运、民生和人性,在呈现时代精神、展示大国风范之外,也更增添了许多人文关怀、文化思考与深度的精神挖掘。... [详细]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3年01期

  “它们看着我”:《绿松石矿脉》中的万物记忆   

《绿松石矿脉》是一部聚焦于自然界万物而非叙事者的回忆录。西尔科在其书写中承继了美国土著口述故事传统,以充满想象的记忆构建了人类与万物之间的联系,使“它们看着我”的目光成为“我”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情动力量。由此,“我”存在于同自然万物彼此感触的内在作用中;万物的神话性成为“我”现... [详细]
《外国文学》2023年01期

  泛文学时代报告文学的经典化之路   

<正>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数字技术的勃兴、全球化的幅度和力度日趋增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局部社会动荡以问题集群形式弥漫开来。当生活与艺术、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日渐模糊,跨媒介、跨文类、跨文体已经成为泛文学时代的显著表征,文学创作随之走进泛文学的时代。当此之时,清... [详细]
《当代作家评论》2023年01期

  历史洪流中的一首叙事诗:评《林徽音先生年谱》   

《林徽音先生年谱》是曹汛先生生前历时20余年的倾力之作。该书具有宏大的学术视野,不囿于一人、一事或一个领域,而是织丝成网,构建了一幅复杂繁密的历史图景,将林徽因先生的个人轨迹和学术活动放置到大的社会背景、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复杂的人际网络中去。近代一众学界名流轮番登场,而作为主角的林徽... [详细]
《美术大观》2023年01期

  人物叙事与城市叙事   

<正>《成都传》,蒋蓝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随着《北京传》《南京传》《广州传》等城市传的出版,给城市立传似乎成为当下一种潮流。但《成都传》有别于一般的“城市传”,它首先是恢复了“传”的本意,即撰写人物故事,把一座城当人一样来写,写得有起伏、有故事、有血有肉。作者以重要人物在... [详细]
《中国图书评论》202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