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 相关文献 59360篇

  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命名   

中国文学地理学是近二十年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随着研究的逐步兴起,学界对其关注也越来越高,但关于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命名问题却缺少专门的讨论。文学地理学的命名在中国语境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萌芽、正式提出、多重定义。这三个阶段相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者,这部分学者出于各自不同的学术... [详细]
《名作欣赏》2023年09期

  颜师古奏议文研究   

颜师古在修正经典、注释古书、修撰史书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尤以《五经正义》《匡谬正俗》《汉书注》为世人称道。其现存的文章中,以奏议文居多。本文以《全唐文》收录的颜师古文章为研究对象,从他的生平、文章主题以及艺术特色三方面研究其奏议文的特点,由此进一步探索唐初奏议文的整体文学风貌。 [详细]
《名作欣赏》2023年08期

  “空白恐惧”的另一面:伊斯兰艺术与“虚空”的威胁   

自19世纪末被提出时,“空白恐惧”的概念就与构图繁密、无限重复的伊斯兰艺术建立起紧密的关联,被视作一种竭力取消空白的心理驱策和处理手法。然而,这种西方视角完全忽视了伊斯兰艺术依赖图案和书法来反复填充建筑、绘画和器物表面的深层动因,以及伊斯兰神学和哲学对“空白恐惧”的真正定义。令人们... [详细]
《世界美术》2023年01期

  继往开来之鉴——试析20世纪早期《伯灵顿杂志》的中国艺术研究   

诞生于英国的学术月刊《伯灵顿杂志》是20世纪初支持现代艺术的重要阵地,同时杂志对中国艺术的兴趣形成了其20世纪早期的另一大特色。《伯灵顿杂志》不仅将中国艺术纳入了西方严肃研究的范畴,并且进一步挖掘了中国艺术传统和思想对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建设性意义。在《伯灵顿杂志》层层深入的研究中,... [详细]
《世界美术》2023年01期

  文以诚:艺术长久,生命短暂   

<正>一、中国美术史的学习与教学苏典娜(以下简称“苏”):当您跟随高居翰教授学习,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时,您们系有多少学生在学习中国艺术史?文以诚(以下简称“文”):我不太记得具体的人数,因为有新的学生来,毕业的学生离开,但是每一届大概有6、7个人。这是非常棒的团队,他们中的许多... [详细]
《世界美术》2023年01期

  语文学的图像小史:西方人文学者的形象解读   

近年来,人文学界对语文学(philology)定义及其在西方学术史发展的讨论,打开了人文学术本身的多样性理解与想象。而在传统的西方艺术世界里,语文学家或者人文学者又是怎样被塑造、被呈现的呢?这些图像的呈现是否通过影像经典化固化了我们对于语文学的理解,抑或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其巨大的潜能?本文... [详细]
《世界美术》2023年01期

  乡村公共艺术创作的探索与反思   

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乡村公共艺术创作的相关案例与现象,探讨乡村公共艺术创作的发展及问题。首先,通过相关艺术活动分析公共艺术的空间、形态、媒介等角度的乡村转向;其次,提出了“从在地到共生”“从共识到共创”“从参与到共享”的乡村公共艺术创作原则,以及从问题出发到自然生成、从艺术协商到相... [详细]
《美术》2023年03期

  中国风:“chinoiserie”的历史与衍义   

法语词“chinoiserie”,1823年为法国哲学家夏尔·傅立叶所新造,被用为贬义词;在19世纪30年代,它被广泛使用,意指“中国风尚”或“中国物或其仿制品”,随后被收入词典,也被艺术史家所关注与使用。1880年左右,“chinoiserie”进入英语与德语,主要被用为“中国物或其仿制品”,偶尔也被用为“中国... [详细]
《美术》2023年03期

  文学批评需要持续的“自我革命”   

<正>杨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大文学史”视域下的贾平凹研究》《陈彦论》等。曾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 [详细]
《名作欣赏》2023年07期

  最后一个夏天——从遗作、书信看路遥的心路历程(下)   

1992年路遥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此时围绕着他的事业、家庭、生活产生了诸多矛盾和严重纠纷,加速了路遥的精神负重和身心痛苦。最终,病危中的路遥对自己的全体亲友和同行,选择了宽容的处事待人态度,结束了他苦难与辉煌相伴的强者人生。 [详细]
《名作欣赏》2023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