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 相关文献 1746349篇

  身份认同导论   

本文从 3个层面上切入当代西方文论关键词身份认同。一、从启蒙哲学、经典马克思主义到当代少数话语 ,身份认同理论历经 3次大裂变 ,形成 3种不同身份认同模式 :启蒙身份认同 ,社会身份认同 ,以及后现代去中心身份认同。二、以后殖民身份认同为例 ,阐明当代身份认同理论内在的复杂演变。三、身份认同在当... [详细]
《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互文性理论概述   

互文性理论概述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由于语言是作为存在的基础,世界就作为一种无限的文本而出现。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文本化了。一切语境,无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学的、历史的... [详细]
《外国文学》1996年01期

  交互设计: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   

交互设计改变了设计中以物为对象的传统,直接把人类的行为作为设计对象。在交互行为过程中,器物(包括软硬件)只是实现行为的媒介、工具或手段。交互设计师更多地关注经过设计的、合理的用户体验,而不是简单的产品物理属性。人、动作、工具或媒介、目的和场景构成交互设计的五要素。传统理解的设计,强调物... [详细]
《装饰》2015年01期

  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正> 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把自己的童年经验看成是巨大而珍贵的馈赠,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的源泉。一般而言,童年经验是指从儿童时期(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称为“儿童期”)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体验。每一个人都有一 [详细]
《文学评论》1993年04期

  论文学的主体性   

本文分两期刊出。本期发表的这一部分,其主要论点如下:人的主体性包括实践主体性与精神主体性。文艺创作强调主体性,包括两层基本内涵:一是把人放到历史运动中的实践主体的地位上,即把实践的人看作历史运动的轴心,把人看作人。二是要特别注意人的精神主体性,注意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详细]
《文学评论》1985年06期

  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   

《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6期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正> 我们在各自的研究课题中不约而同地,逐渐形成了这么一个概念,叫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初步的讨论使我们意识到,这并不单是为了把目前存在着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这样的研究格局加以打通,也不只是研究领域的扩大,而是要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 [详细]
《文学评论》1985年05期

  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   

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曹顺庆当今文艺理论研究,最严峻的问题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文论失语症;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一整套话语,长期处于文论表达、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自"五四""打倒孔家店"(传统文化)以来,中国传统文论就基本... [详细]
《文艺争鸣》1996年02期

  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01期

  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   

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戴锦华1.引言当代(1949年──)中国女性所遭遇的文化困境似乎是一种逻辑的谬误,一个颇为荒诞的怪圈与悖论。一个在五四文化革命之后艰难地浮出历史地表的性别,却在她们终于和男人共同拥有了辽阔的天空和伸延的地... [详细]
《当代电影》199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