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创新和文学教育的价值——从语文“新课标”谈起
分享到:
语文教育应该以人文性为主导还是以工具性为主导?这已经成为近十年来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敏感问题,也可以说是人文学者最为关心的热门话题。直到2001年7月公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为语文教学新理念,才算是尘埃落定,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有了比较一致的共识。现在,新课标开始由实验走向全面推广,不仅对于全国语文高考的变革,而且对于塑造下一代民族性格和人文精神的普及教育,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文学也是教育,文学在人文精神的生长和传播中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上海文学》为普及和宣传新课标的精神,发挥文学在人文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特意开辟两期“宇宙风”讨论文学与语文教育的问题。本期刊登的是巢宗祺教授的专访,对即将推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新标准的意义作了全面的阐述,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和讨论。下一期的“宇宙风”还将发表有关这一问题的各种见解。(本文共计8页)
[继续阅读本文]